Skip to playerSkip to main contentSkip to footer
  • 6年前
何夕瑞,1945年出生于重庆荣昌。人称“继齐白石之后的又一民间奇人”。初中还没毕业就为了生计做“棒棒军”。青年时,他以制作农具、家具为生。1965年时,他自己摸索做了人生第一把“提琴”。其实就是两块木板拼到一起,拉得出声音。“那时年轻嘛,就以为自己妖不到台(了不起)。”
刚入行时,他做出的提琴音色怎么听都不对。一天,父亲走到他的工作室说:“我不懂你那个琴,但你不能老是在物理声学里头找,你要退到材料学里头去思考,什么才能改变材料的本性。”一语惊醒梦中人,何夕瑞最终在家里的地窖里用发酵后的木材研制出了“何氏三圆琴”,泛音之丰富,触弦之敏感,填补了中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。
三圆琴之后,他又开始琢磨钟鼎琴的创作。从中国的古琴、编钟、楚鼎中汲取灵感,图纸设计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推翻重来。定稿后何教授兴冲冲地抱着图纸拜访了业内专家,却得到几乎完全否定的结果。

较真的何教授偏不信这个邪,他抱着精心选用的泡桐,在家里的地窖里转圈圈,父亲的叮嘱言犹在耳。他将木材在地窖中发酵一一对比它们的声学品质,结果是令人惊喜的。最终,承载楚汉文化符号的民族低音提琴诞生,给全球音乐圈带来不小的震动。 在何夕瑞看来,提琴制作的魅力在于,它是“金字塔尖上的最后一块石头”,制作者在美术、音乐、雕塑等领域的修为会最终成就一把提琴。在何教授的宅院里,摆放着他在2007年历时一年亲手设计、制作的一组雕塑《我心中的制琴三圣》。那是世界上唯一一组展现300多年前意大利的3位制琴大师阿马蒂、斯特拉底瓦利和瓜奈里的艺术品。
现在,何教授往返于川音教室和自己的工作室之间,他说:“创作靠的是冲动,实施靠的是耐心。我不过是一个多用了点心思的木匠罢了。https://goo.gl/wHQT2E

推荐视频

12:54
接下来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