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過至播放器
跳至主內容
搜尋
連接
全螢幕觀看
按讚
書籤
分享
更多
新增至播放清單
舉報
探勘馬太鞍堰塞湖 林保署:兩側邊坡暴雨崩滑機率高
自由時報電子報
追蹤
6 週前
探勘馬太鞍堰塞湖 林保署:兩側邊坡暴雨崩滑機率高
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breakingnews/5205475
政院拍板修正丹娜絲颱風重建特別條例 匡列250億助光復鄉重建
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breakingnews/5205369
農業部林保署今(9)日行政院會報告馬太鞍溪堰塞湖目前觀測狀況,林保署表示,兩次派員實地踏勘,第一次8月28日出發共計8日,因地勢陡峭無路可及,未能抵達湖區。第2次派出兩個特遣隊踏勘,分別於9月30日、10月2日出發,並於10月8日與7日返抵,發現湖水持續溢流,壩體邊坡仍不穩定,兩側邊坡暴雨崩滑機率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們的頻道➔ http://video.ltn.com.tw
YouTube➔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tvforltn
Dailymotion➔ https://www.dailymotion.com/LibertyTimes
類別
🗞
新聞
文字稿
顯示完整的影片文字稿
00:00
从10月以后
00:00
那燕色湖基本上是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
00:05
那它的水位或者说面积或者说蓄水量
00:08
都没有太大的差异
00:10
表示入流跟溢流量基本上是相当的
00:13
针对现有的这个坝体评估
00:15
那坝体在平常的这个正常的天候状况之下
00:19
暂时不会有所谓的这个溃坝的这样的一个
00:23
风险是比较低的
00:25
但是如果遭遇到比较大的豪雨
00:28
或者是比较强烈的地震的时候
00:30
这两侧的边坡还是有可能会崩塌
00:34
甚至有可能会堵塞了这个一流的流露
00:37
造成这个新的这个燕色湖
00:40
这个因为无路可达
00:43
所以我们其实在8月28号的时候
00:46
就派遣了第一次的探勘队
00:48
但是那次因为它的这个落差非常的大
00:52
所以后来没有办法下切抵达
00:55
所以在9月30的时候
00:57
跟10月2号的时候
00:59
我们分别又派遣两队
01:00
从北跟南分别往燕色湖的方向
01:04
来进行探勘
01:05
那最主要是我们在之前一直到现在
01:08
都只能靠无人机来空载人员
01:11
所以能够真正在那边停留时间非常短
01:14
我们需要比较多的时间
01:16
能够在那边进行一些评估
01:18
所以这是为什么会派这两队
01:19
那这边已经是接近燕色湖
01:22
所以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白灰粉尘
01:25
这个就是整个都是蒙蒙
01:27
因为它每一天都会有
01:28
刚刚讲大大小小的不同程度的
01:30
土石的崩塌
01:32
自从发生灾害那一天之后
01:35
目前还是在一流
01:37
可是目前一流的这个水量
01:39
是正常的
01:40
那当然它的上游水还是一直在注入进去
01:44
燕色湖的监测
01:46
这个集水区下雨超过200毫米的话
01:50
我们就会发布红色警戒
01:52
因为它可能议题之后就会发生溃题
01:55
我们透过卫星航照
01:57
我们架设无人机跟远距离监测的相关的设施
02:02
之后还派人上去
02:03
雨量透过监测
02:06
它的水位另外就是地震的监测
02:08
所以在7月26号
02:10
我们燕色湖发现了之后
02:13
其实我们林保署的花莲分署
02:16
由成大还有阳明交通大学组成的团队
02:20
派了三团的这个特检队出去
02:23
院长就丹纳斯台风及728毫雨灾后复原重建
02:26
特别条例修正草案裁事
02:29
决议通过韩请立法院审议
02:32
院长表示
02:33
本次花莲马太安西燕色湖的行程
02:35
是在丹纳斯台风后所造成
02:37
9月13号
02:38
燕色湖大量一流事件
02:40
也发生在728毫雨之后
02:42
因此适用丹纳斯台风
02:44
及728毫雨灾后复原重建特别条例
02:47
并无异议
02:48
而为加速复原重建的进度
02:50
扩大对灾民的支持
02:52
已经在9月30号
02:54
依照该条例公告
02:55
丹纳斯台风
02:56
728毫雨
02:57
以及洋柳台风的灾区范围
02:59
其中就包括花莲县等12个县市的全区
03:03
而为凸显这一次燕色湖的灾害
03:05
聚焦在燕色湖灾害的复原重建工作
03:08
因此修正条例的复原重建工作
03:11
增列了马太安西燕色湖整治
03:13
及灾后复原专项
03:15
内容包括燕色湖的调查
03:17
受灾民众的安置
03:19
雨污水下水道的清淤修缮
03:21
还有农田泥沙清运
03:23
以及灾后沙土混杂废弃物的分类区化等等
03:26
经费上限提高250亿元
03:30
燕色湖的相关复原重建工作
03:32
实行至119年12月31号
03:35
其他因燕色湖复原的重建工作
03:39
一并调整
03:40
实行至117年的12月31日
03:42
院长表示
03:43
本案也送请立法院审议后
03:45
请公共工程委员会
03:47
以及各相关部会
03:48
积极与立法院超越各党团来沟通协调
03:51
早日完成立法程序
03:53
我要再次强调
03:54
因为这是最快的方式可以协助灾民
03:57
那么有周院长也都是强调了
03:58
我们希望用最快的速度
04:00
最简便的方式来对灾民提供最大的协助
04:04
修正特别条例的话呢
04:06
我们在今天就已经提出来
04:07
那如果送到立法院会的话
04:09
希望立法院的委员们也可以
04:11
就是尽速来审查
04:13
而至于各机关
04:15
我们现在这个经费分配比例的话
04:17
包括有农业设施是5亿元
04:19
水利设施有40亿元
04:21
家园及公共设施有26.51亿
04:25
道路交通部分是32.5亿
04:28
还有社会复原跟产业促进是4.78亿元
04:32
燕色湖的部分呢
04:33
是有新增加107亿元
04:36
然后还有预备金是34.21亿元
04:39
所以总共上限提高了250亿元
04:43
院长也说过
04:44
我们是持开放态度的
04:45
在我们的特别条例送到立法院之后
04:48
也希望朝野可以来协商
04:49
可以来讨论
04:50
那最重要的还是要尽速来帮助灾民
04:53
这部分是最重要的
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
新增評論
推薦
0:23
|
接下來
馬太鞍溪堰塞湖探勘隊下山了 直呼崩塌現場很像世界末日!
自由時報電子報
6 週前
2:20
馬太鞍新堰塞湖季連成盯梢撤離 吉利潭阿嬤午睡嚇醒:人跑不贏洪水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週前
0:56
疑土石鬆落形成堰塞湖...古坑百米長「草嶺潭」現況曝光(蘇大昆提供)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個月前
1:31
馬太鞍溪下游又出現堰塞湖 滿水位約60萬噸估24小時內恐溢流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週前
0:30
草嶺「堰塞湖」已自然溢流 專家:與1979年類似應維持不久(草嶺義消分隊劉紹銘提供)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個月前
2:36
落石不斷!燕子口堰塞湖便道開挖 剩「最艱難」10公尺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週前
1:26
光復山區還有2.5億噸泥沙! 李鴻源示警:可能形成另一個堰塞湖
自由時報電子報
7 週前
0:40
湖水全數傾瀉而下!燕子口堰塞湖壩體幾乎沖毀 立霧溪下游無災情
自由時報電子報
3 週前
0:45
基隆麥金路3巷邊坡去年10月山陀兒颱風崩坍 至今未修
自由時報電子報
7 個月前
0:59
馬太鞍溪水位升高漫過便道最低處 萬榮鄉明利村爆泥流
自由時報電子報
1 週前
2:04
季連成:工程單位考量如何開挖立霧溪堰塞湖
自由時報電子報
5 週前
1:43
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 首波洪水影響光復、萬榮及鳳林3鄉鎮
自由時報電子報
2 個月前
0:30
馬太鞍溪溢流口下方又有新堰塞湖! 重機具緊急撤離
自由時報電子報
6 天前
0:56
馬太鞍溪新堰塞湖晚間9時溢流! 下游便橋局部遭沖毀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週前
2:57
堰塞湖原壩高200公尺已下切80公尺 蓄水量剩2300萬噸
自由時報電子報
2 個月前
0:45
立霧溪堰塞湖風險降低 李孟諺視察闢建便道降挖、成大防災團隊進場
自由時報電子報
5 週前
0:37
高雄藤枝聯外道邊坡落石續崩 上下山交通中斷(林保署屏東分署提供)
自由時報電子報
1 年前
0:52
基隆調和街驚見堰塞湖? 謝國樑:是內陸湖泊
自由時報電子報
6 天前
0:30
馬太鞍溪新堰塞湖估24小時後蓄滿 用路人請預作改道路線規劃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週前
1:00
馬太鞍溪堰塞湖估10月初溢流 空勤直升機支援林保署加裝水位計(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)
自由時報電子報
3 個月前
2:20
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 林沛祥:這是潰堤不是溢流、請中央負責
自由時報電子報
2 個月前
0:47
亡羊補牢!水利署連日趕工 萬榮堤延長300公尺封堵河水
自由時報電子報
6 天前
0:38
豪雨過後 台東知本林道飛瀑壯觀、林道成河(翻攝畫面)
自由時報電子報
4 個月前
1:11
立院朝野協商共識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重建特別預算18日邀卓揆列席報告
自由時報電子報
5 天前
3:14
上限300億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重建條例三讀通過
自由時報電子報
3 週前
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