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playerSkip to main contentSkip to footer
  • 7/10/2008
動脈粥狀硬化(Atherosclerosis)是一種中度以上大小的動脈病變,當病情不斷擴大時,形成粥狀斑塊,使動脈管腔狹窄,且可能破裂形成潰瘍,進一步形成管壁血栓,當動脈變窄的部分瞬間被血塊完全阻塞,降低心臟輸血能力,導致心肌細胞因缺氧而壞死,病人會出現劇烈胸痛、心絞痛、冒冷汗等現象,醫學上稱之為「心肌梗塞」,也就是心臟病發作。當斑塊破裂而產生血栓形成的位置在腦部血管時,會造成流向腦部的血流阻塞,而導致腦細胞壞死,就形成「中風」或「暫時性缺血性中風」,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,死亡率相當高。動脈粥狀栓塞症會促成多種疾病的發生,而受到影響之血管的位置會決定病患可能是發生中風、或心臟病發、或周邊動脈疾病。
◆中風:當流向腦部的血液受阻時,造成受影響區域中的腦細胞死亡,便會造成中風。
◆心臟病:醫學上稱為心肌梗塞,當心臟組織(心肌)因缺乏含氧血而壞死時便發生心肌梗塞。
◆周邊動脈疾病:周邊動脈疾病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,特徵是供應身體血液的動脈變窄,尤其是供應腿部的動脈,變窄後甚至可能造成需要截肢。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webhospital.org.tw/medicine_disease/nobegblood.html?id=118

Recommended